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融资担保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1 15:11信息来源:中国担保产业信息网 作者:中国担保产业信息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融资担保行业虽然其市场关注度较低,但其体量和质量在近几年均不断增长,行业发展所催生出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也愈发迫切。


融资担保发展现状

随着2016年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2018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设立,提出了政府性融资担保的概念,是指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机制,扩大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并保持较低的费率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资本金投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对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财政支持。融资担保行业的社会地位目前已明显提升。


结合国外担保行业成熟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担保行业必将成为普惠金融融资增信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承担国内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长远来看,担保将成为未来企业和特定行业(比如三农)综合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企业发展前期提供融资增信,在企业发展中期提供投保联动,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提供上市咨询辅导、财税服务、发债增信等。


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需求

对于任何行业、任何企业,数字化只是一种工具或者一条路径,其终极目的是业绩增长、成本压缩及效率提升。担保机构应当基于自身业务基础与优势,让担保业务的“躯干”用恰当的方式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这样才能助力担保机构实现真正的腾飞。


聚焦到融资担保行业来看,在具体经营中,数字化始终贯穿一家担保机构前台业务和后台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建设担保机构技术中台,可实现核心能力平台化,形成经验共享、能力复用的良性循环,促进业务和科技之间产生深度、有价值的融合,挖掘并提炼通用性需求,提升业务效率、风控能力。从而缩短融资担保机构前台业务的创新及展业周期,并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快速变化。


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路径

展业和风控是担保行业永恒的命题,融资担保机构到底是要扩大业务覆盖面还是追求银行同等级别的风险控制?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融资担保行业既然做不到银行信贷机构的高收益,风险管控应该追求有限的风险赔付。


从展业的角度: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应该扩大支小支农的业务覆盖面,并且通过产品创新,与银行信贷实现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形成对银行信贷业务覆盖面的有效补充和增信,从而扩大政府资本的社会效应,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肩负保就业、增税收、扶创新的社会使命;非政策性担保业务布局场景金融、渠道对接、精准营销;有条件的担保机构还可以成立金控集团,为服务的客户群里提供担保、小贷、转贷、投资、企业综合服务等一揽子金融综合服务。


从风险的角度:对于银担合作并分险的政策性业务风险评判主动权可以交给银行,担保机构更多的从政策合规角度做风险评判;对于自身研发的产品和创新型业务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关注点应该更多关注受保企业的成长性、创新性、社会效应,而不仅仅采取银行信贷的风控模式一刀切;非政策性业务进行小额分散的风险管理体制,追求按产品投向的有限风险代偿率测算和管控,引入保险行业的保险产品的精算定价机制。


融资担保机构从产品能力环节进行数字化切入,无疑能带来前台业务端和后台管理端的双向效能提升。原因有三:(1)产品的研发过程及产品本身就融合了风险的要素和展业的要素;(2)通过产品才能完成特定场景业务的标准化,有了标准化产品业务才能上量;(3)产品是对外展业和内部风控的重要载体。


将担保机构的商业模式、业务场景与数字化特性进行结合,尝试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借助数字化工具,担保机构可建立和产品、业务复杂程度、经营规模、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就具体应用场景而言,根据被担保对象的大小及属性,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规模以上企业类业务:主要对收入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具体担保品种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及信托产品等。


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类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产业集群、渠道平台开展,具体担保品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投保联动、银行借款等。


消费金融及非融类业务:在场景金融下,以互联网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源渠道平台等为合作主体,开展针对个人消费信贷资产、非融等担保业务,具体担保品种包括银行借款、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


在对三类业务场景进行具体界定后,可将每种场景下的业务链条进行拆解,然后将其与数字化工具进行结合,探索出一些具备可行性、实用性的数字化路径。


1、规模以上企业类担保业务的数字化路径

该业务场景下,通过对担保机构的业务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可实现对规模以上企业类融资担保业务的全流程管理,能够集中风险信息,固化业务流程,对所有操作、材料进行留痕,降低规模以上企业类融资担保业务的人为操作风险。对于规模以上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可建立不同行业风险视角,使公司管理层可对项目在市场上相关行业的风险全貌形成一个基本认知,在一个平台项下整合各路信评能力,借助科技手段来帮助公司管理层提升业务决策效率。


2、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类担保业务数字化路径

业务平台在中小微及三农的场景下,可实现对每笔借款业务进行保前、保中、保后全业务链流程管理。包括:产品管理、业务进件、授信审批(申保)、在线签约(出函,核保)、放款支用(放款)、保后管理的全流程核心业务操作;通过数据接口,与渠道方、资金方、资产方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在线流程、在线签约、在线保函、在线风险筛查等为业务过程中各环节提供支撑,切实提高业务及风险管理效率。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类融资担保业务的数据中台搭建,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撑,公司可结合自身风险关注点,根据自身的在库数据情况,前期构建合理的风险数据标签和指标维度,进行数据建仓;后期引入模型训练、机器学习等AI技术;通过数据看板、规则引擎、风险预警、报表展示等功能模块,进行风险数据展示、查询、监控和统计,为数据风控提供有力保障。


3、消费金融及非融类担保业务的数字化路径

可将重点置于场景金融渠道的对接上。包括:将前置客户系统置入各类合作渠道或消费场景中。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提高业务的批量进件效率,扩大业务量。实现业务的批量审批,批量风控筛查,批量贷后管理。


四、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实现方式

1、自主开发

自主成立科技子公司或开发部门,根据公司自身业务特点自主开发。此种方式的优势:自主可控,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开发。弊端:需要有对业务和技术都非常了解的技术出身的项目领头人牵头负责;IT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沿海城市,对于地理位置劣势的机构引入IT人才会有一些困难;优秀的IT人才都是有技术情节的,公司需要有比较好的研发氛围才能留住人才,尤其是项目领头人首先应该是技术方面的大咖,有着多年大型IT项目的实战开发经验,否则容易带来人才流失和IT人员浑水摸鱼不出活的情况,最终会导致项目实施成本过高项目管理失控。此外,自主开发的话担保机构要做好长期资金投入预算和长期科技建设规划的准备。


2、校企合作

与本土知名高校的计算机相关院系合作,类似于产学研。担保机构每年投入一定的科研经费给高校,并且也成立项目小组参与,与高校一起合作开发。此种方式的优势: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还能同高校一起联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取相关奖项,获得荣誉方面的一些成就。弊端:日常服务这块可能会缺失,高校老师主要偏学术研究为主,对项目实施的成败不好承担责任,没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企业间合作关系。


3、委托开发

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招取第三方科技公司委托开发。此种方式的优势:利用科技公司的人才优势,自身只关注需求,具体实现交给第三方科技公司。弊端:如果第三方科技公司需要从零开始给担保机构定制开发的话实施风险比较大,毕竟隔行如隔山;另外就是担保机构需要安排专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梳理自身的业务需求。


4、联合开发

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招取行业内专业化的第三方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此种方式的优势:利用科技公司的专业人才优势,自身只关注需求,具体实现交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科技公司。专业化的第三方科技公司不仅能为担保机构带来成熟的技术中台和产品基础,而且能协助担保机构梳理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规划,加速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无论以上哪种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方式,有几点是共通的。


首先,数据资产一定要自主可控。数字化转型以后担保机构的核心资产变成了数据,一定要加强数据资产的安全防护及备份。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以后会涉及跟外部机构的互联互通,跟上级主管部门单位的数据报送,但数据资产一定要实现能自主可控。


其次,从组织架构上,需要有专人专岗牵头负责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如设立金融信息部门等,并且要得到公司管理层领导的有力支持,各业务风险部门需要通过该分管部门作为需求扎口。


最后,公司相关制度也要向数字化企业现代企业做升级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仅仅是把线下的工作搬到线上,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升级公司原有的运营管理机制。


融资担保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的融资担保行业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拔锚起航,焕发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