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农业担保,引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精准支农

发布时间:2023-11-16 15:44信息来源:安徽省信用担保协会 作者: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查天然 阅读次数: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为新时代中国“三农”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安徽省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在金融支农的探索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2015年国家启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以来,安徽省率先行动,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中率先成立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担”)。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安徽农担精准对接中央顶层设计,突破信贷理念、操作程式、风控方式、科技赋能上的传统困局,紧紧“咬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在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多个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上一并发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截至2023年10月末,累计为14.48万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609.82亿元;在保余额205.69亿元,在保项目6.41万个,均位列全国农担体系第一方阵,打造了安徽财政协同金融支农新样板。

一、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2004年起,国家相继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三项补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逐渐减弱,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减弱,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支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由财政资金出资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并通过财政对其进行持续的担保费补助和代偿风险补助维持其政策性属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12月,安徽农担在安徽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率先探路发展,安徽省委连续7年(2017-2023年)在一号文件中对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作出决策部署。安徽农担因农而生,因时而为。

二、破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安徽农担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瞄准“三农”金融堵点对症下药,疏通金融服务“三农”经脉,为广袤乡间引入“金融活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金融支持,以农业担保力量助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一)破题痛点——低成本、可持续解决“三农”融资难。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经营主体不能贷、银行不敢贷、社会融资成本高”成为长期困扰农业发展融资的最大痛点。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安徽农担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实施蓝海战略,将担保服务对象锁定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担保占比超99%,高出国家规定标准29个百分点;其次是用途精,安徽农担主要为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林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田基础设施等提供担保贷款,户均担保额在40万元左右,完全符合政策标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再次,安徽农担业务平均担保费率下降至0.8%,远低于市场化担保公司平均水平,对于粮食等重点产业,安徽农担主动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执行0.5%优惠担保费率,根据粮食主体种植、收储等资金需求,加大季节性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融资贵”问题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安徽农担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积极与合作银行沟通,设计专项担保产品,实现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截至2023年10月末,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项目在保余额111.23 亿元,占比54.08%。比如对蓝莓产业担保期限可长达9年,有效满足了长周期产业的融资需求,并降低了贷款风险。
(二)破题难点——高效率、广覆盖解决“三农”融资繁慢。我国农村地域面积广,经营主体高度分散,信息采集难度大,信息不对称及农村信用体系缺失,商业金融和乡村场景“割裂”,致使金融资源下乡难。为此,安徽农担积极探索,创立“党建引领•码上办”模式,以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金融场景和乡村场景,以“农信码”为载体,实现线上自主获客,打破传统“扫街”“扫村”获客模式,实现担保贷款码上填、码上办、码上查,大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体验感,让金融服务走进千乡万村。一方面放大“码”的功能,彻底改变依赖银行推送的旧路径,农担各市业务管理中心不断下沉,深入乡镇,全地域、多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对新农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农户通过扫码自主选择银行,增强贷款易得性和客户获得感,做到零距离服务;另一方面加强银担协同,贯通作业链条,落实闭环管理,实现扫码项目及时响应、快速转化、限时办结,做到高效率处理,构建了“乡村场景金融”。截至10月末,“党建引领•码上办”模式项下系列担保产品体系累计投放贷款125.11亿元,支持新农主体项目27368个,有效提高新农主体担保贷款的可得率、覆盖面和便利度。
(三)破题堵点——全链条、深融合解决“三农”高质量发展难。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三产融合还不够深、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招商引资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安徽农担推出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3344”模式,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做活“土特产”文章,组合农村生产要素资源,赋能全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构建“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机制,引导金融要素在全产业链上配置,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圈和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开辟农村金融服务新路径。截至2023年10月末,已在全省创建了怀宁县蓝莓产业链、宣州区家禽产业链、阜南县新村镇芦蒿产业链、淮南市品牌粮产业链等29个产业链,累计担保金额23亿元,并将县域特色产业拓展至全市布局,深化政担合作,服务各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发展。以怀宁县蓝莓产业链为例,怀宁县蓝莓产业链生态担保已累计为260户链上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28亿元,覆盖19乡镇,201个村集体,新增2万亩蓝莓基地,引领7家国有金融机构支持全县蓝莓产业发展,有效助力怀宁县蓝莓全产业链创建,促进三产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探索了一条兴业、强村、利民、共富的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八载深耕惠民生,奋楫扬帆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农担将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政策性定位,不忘为农初心,牢记支农使命,持续创新担保服务和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新农主体,为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